防灾减灾工程学报

水利部大力推进智慧水利建设 防灾减灾调度更主

来源: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1年09月08日 11:29:51

7 月下旬,台风“烟花”登陆浙江,从德清县近 100 个水文监测点采集数据。自动雨量观测仪“观察”变化,每累积0.5毫米的雨量,漏斗就会翻倒,触发电路,并发出信号。将降雨量转化为持续更新的数字,显示在浙江省德清县水利局雨水情势遥测系统中。 “过去,人工测量、记录、计算一趟需要一个小时,而现在只需要5分钟就可以收集到所有数据。”德清县水利局水旱灾害防治科科长程开宇说。

水利有好几个,治水是明智的。水文自动预报,数据超前运行;自动预警平台,为群众出行避险争取时间……新技术的运用不断提高了防洪抗旱能力。近年来,水利部大力推进智慧水利建设,加强5G、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水利工作深度融合。目前,智慧水利试点试点工作已全面展开。从2020年开始,水利部将选择11个试点单位,计划在两年内实施36项试点任务,推广防洪抗旱、流域新技术。在管理、水利工程运营管理等领域的应用

从一张图到一张网

<强>流域管理更加精细化 p>

推出流域图,是防汛一线常见的场景。如今,数字技术让江河在线出现,模拟洪水成为可能。

《将2007年淮河流域暴雨放大10%》…… 近日,淮河水利委员会对淮河流域进行了防汛演练。王家坝大门什么时候开?蓄滞洪区如何启动?数字地图上,淮河干流、勐洼蓄滞洪区、王家坝水闸清晰可见。不同强度的降雨和各种水利工程联合调度方案依次演练。此前,淮河水利委员会利用直升机装载的激光雷达测绘方法,对淮河进行了精准勘测,对王家坝、临淮港等重要防洪工程进行了激光扫描。

“数字+大江大河”能产生什么效果?水利部信息中心副主任刘志宇介绍,数字孪生技术结合河流自然地理条件、历史数据、水利模型,构建数字场景。在此基础上进行洪水预报和调度方案推演,为流域防洪提供预报、预警和预警。排练和计划支持。

数字化可以从各个方面改善河流管理。非法采砂是长江流域亟待解决的问题。海量采砂船如何监管?如何追溯沙石的来源?今年年初,在湖北省黄梅县陆家嘴矿区,长江水利委员会发布了首张长江干流电子砂石开采管理表。在线计费、在线验证、采购管控等功能均在一个网络中处理,让执法人员实现“采购、运输、销售”的全链条监管。

目前,智慧流域建设不断推进。黄河流域加强水安全监测体系建设,建设黄河智能枢纽,构建智能业务应用,增强科学精准决策支持能力。珠江水利委搭建智慧监管平台,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级重点监测用水单位在线监测全覆盖。

从人群战术到数据运行

水利工程服务更精准

全国可用有水库9.8万多座,水闸10万多座,农村供水工程931万个。数量庞大且分散。新技术可以有效加强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。

以前吃苦咸水,现在喝黄河水。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让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人民喝上放心水,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。 “全县自来水管网2100多公里,很多都埋在地下,滴水漏水,水压不稳定。”商河县城乡供水服务中心主任赵丽说。

构建“一张网”,解决管理和保护问题。 “每户都配备智能水表,通过4G远程超声波传输数据;安装视频监控,实现对水库、水厂、管网和终端用户的自动监控。”赵丽介绍。

村长计948个,智能水表14.6万个,监测点183个,实现“一网”全覆盖。 “手机查水质、水量、水费单,有问题就手机报。不仅要喝水,还要喝‘懂水’。”许上街道曹家村党支部书记王杰水说。

“互联网+城乡供水”,解决饮水工程后续管理问题。据水利部相关负责人介绍,以往饮水工程种类繁多,管理队伍不足,影响了工程效益的持续发挥。利用大数据、互联网等技术,实现了工程网、供水网、数据网的统一,实现了全流程管理和精准服务。

从体力到算力

防灾减灾调度更主动

天文潮汐、风暴和台风。 7月24日凌晨2点,台风烟花将登陆浙江。

全长2014公里的海堤是防潮防浪的前线。如何尽快消除危险?沿海城市如何防治内涝?哪些地区应该提前转移群众?时间紧迫,任务繁重。

浙江省水利厅会议室里,密??集的海岸线、河流、水库图标在闪烁;降雨量、水位、流量都在逐一跳动。风险预警和预警预报持续蔓延:宁波镇海区10个海堤存在缺口,应提前封堵;浙东沿海到中北部山区有山洪风险。请相关村镇提前做好准备……数字平台发挥重要作用。 “水文站点采集数据,智能平台计算分析,调度员精准决策。一个方案,一个上午研判,现在一天能出50多个方案。”浙江省水利厅水旱灾害防治处相关负责人陈志刚说。

上一篇:《十件古物中的丝路文明史》璀璨丝路文明里,
下一篇:防灾减灾:实招多推广 “妙招”多落地